Nikon D3及D300使用報告(二)理性的平衡
撰文˙攝影:彭永松(C)
【版權聲明】本篇圖文網路刊載權為Nikon總代理國祥貿易有限公司所獨有。非經著作權人簽立紙本書面同意,禁止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改作其一部份或全部內容於商業、非商業(包括教學、研究、公開展示)等任何用途。


單眼數位相機的新里程碑
2003年11月,搭載Nikon自廠研發LBCAST感測器的D2H發表上市,日本Nikon映像開發統括部總經理後藤哲朗先生來臺,筆者向其請教關於「135畫幅影像感測器」的開發計畫。當時後藤先生即曾透露:「Nikon在自有的感測器技術條件上,是有一條135畫幅的開發路線進行中,但這並不是只有將影像感測器尺寸放大的問題,影像上的誤差非常敏感,如未達Nikon認可的最佳品管標準,不會輕易做商品化推出。至於微型鏡片的邊緣像差問題,在技術上是有可能解決的。」

就這樣在消費者的引頸企盼下,足足等了四年才見135(Nikon稱為FX)畫幅的D3隆重登場,這臺相機是否正如後藤先生所言「未達Nikon認可的最佳品管標準,不會輕易做商品化推出」呢?在詳細報告使用經驗之前,我想先用一句話說明對Nikon D3的評語:「這是一臺單眼數位相機發展上的新里程碑。」

關於畫素的迷思
Nikon D3既非第一臺135畫幅數位相機,也不是目前市面上畫素最高的器材,為何筆者仍會下此評語呢?原因就在於,這是一臺真正充滿了「理性思考」的數位攝影器材。

數位相機的「畫素」是不是應該愈高愈好呢?相信幾乎絕大部分的使用者都會希望自己手裡的器材能有2000萬、3000萬或更高畫素。的確愈高畫素的影像,其放大優勢也「可能」較佳;但「畫素」並非影像品質的全部,就好像使用軟片攝影,我們都知道645相機或67相機的畫幅可得出較高畫質,但絕大部分時候大家還是會選擇135相機,原因就在於其更高的實用性,而且在一般專業應用上135畫幅「夠用」了。

1200萬畫素夠不夠用呢?當Nikon於2002年6月推出D100時,筆者即認為,單眼數位相機到了600萬畫素,已經是第一個成熟實用的高原期,使用在出版印刷稿或沖印20吋照片都已非常足夠。就像汽車,雖然大家都知道把4800cc的引擎裝在車上馬力更強,但大多數人還是會理性的考量價格、油耗、稅率和實用需求等因素,選擇2000cc左右的車款。

Nikon延續LBCAST經驗,將自廠開發的新一代1200萬畫素CMOS影像感測器使用於D3,約相當於135軟片畫幅的FX格式(36mm×23.9mm),雖然並非許多人所期待的1800萬或2000萬畫素,但我認為這是在「畫素需求」、「影像品質」、「連拍效能」和「價格」等各項因素之間所做的最佳專業平衡點。

因此筆者才會認為這是單眼數位相機發展上一個全新概念的里程碑,也就是不再只把焦點放在繼續追高「畫素」,而是從更高的實用機能和更優異的畫質表現考量。

外觀及操作
D3的外觀為喬治亞羅團隊所設計,在機身外殼和指令旋鈕等處多了一些傾斜的弧度,功能部件則大致延續D2系列的位置和操作方式,只有極少數的調整(例如將「AE-L/AF-L鍵」改至更貼合右手拇指的位置,對焦區域選擇省略了菱形廣域對焦模式,放大瀏覽影像時簡化了一個步驟,機頂左方轉盤多了LV螢幕即時取景功能);選單裡面也增加了不少特殊功能(在往後的篇幅裡將逐一說明),但操作選項及排列順序亦和D2X大致相同;因此慣用Nikon D系列的筆者幾乎不需要摸索時間,直接就可上手拍攝。

在功能的改進上,筆者最激賞的為「雙CF卡插槽」,這是個非常實用的設計,雖然「雙記憶卡插槽」並非新的概念,但D3的雙記憶卡可「分別儲存RAW及JPEG檔、同一格式檔案儲存兩卡以分散風險,或是設定第一卡存滿轉第二卡繼續儲存」等,大大降低了重要拍攝工作的風險。

前所未有的連拍「快」感
許多人似乎仍在觀望,Nikon何時推出2000萬畫素的D3X(假想畫素及型號)數位相機?對於這類型號和時程傳言筆者無法妄加推測,但顯然合理可推知,除非未來「感光元件」技術有大突破,否則在同面積影像感測器上更精密切割的結果,首先影響的便是減少了單位畫素的受光量,而使高ISO畫質難如目前的D3表現;其次則是,更高畫素也將連帶影響了檔案處理速度和連拍容量。

例如D3單位畫素大小為8.45μm, C廠1Ds MARK II為7.2μm,而1Ds MARK III所公佈的規格則是6.4μm;因此2100萬畫素的1Ds MARK III只達建議最高ISO 1600,每秒連拍5張的速度。

Nikon D3在FX畫幅(1200萬畫素)可以每秒連拍9張,DX畫幅(2784×1848約514萬畫素)更可達每秒連拍11張,對於需要拍攝動態主體的攝影者而言,這樣的速度可說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除非你用過每秒連拍13張的Nikon F3H)。

實際使用結果,D3反光鏡往復和快門釋放的聲音比起D2X大了些(但別忘了這是135畫幅的反光鏡和快門),這也使得手持D3拍攝時,聽覺上的「快」感和紮實感似乎更超過每秒9張的真實連拍速度。

當然拍攝動態主體不能只講求連拍速度,能否「瞬間抓住主體焦點的反應速度」和「連續對焦準確度」才是關鍵所在;實拍結果,D3的CAM3500對焦感應器搭配51點AF測距,精確度非常高,幾乎每張影像都能抓住準確焦點。

高優質的ISO表現
筆者曾經在許多專文中提及,軟片相機可依需要裝用各種ISO感光值軟片,但數位相機並無法隨時拆換更替「各種感光值」的CCD或CMOS,在同一個感測器之下,其實是藉由機身內建影像處理器強迫運算「增、減」顯影的結果,「可調ISO」實際所顯示的意義,即為相機感測器的「曝光寬容度」。

由於D3單位畫素大小8.45μm,受光面積在現行機種當中無出其右,因此對微弱光線的「暗部」感應能力也相對增強許多,實拍結果,從ISO 200至ISO 3200都可得到非常令人滿意的影像品質,即使ISO 6400也大概相同於目前許多機種ISO 800或ISO 1600的畫質。

對許多在光線條件不佳環境下卻必需要以高速快門拍攝的使用者而言,D3可說完全解決了「畫質/速度」兩難的問題,例如拍攝夜間或室內體育競賽,筆者幾乎都會設定於ISO 1600或ISO 3200甚至ISO 6400,依然可以得到細節非常清楚的影像。

當拍攝自然生態,遇到不理想的天氣或較暗環境時,D3的高ISO也依然可讓我保持足夠快門速度,增加了非常多的拍攝機會,同時仍保有高畫質的影像。

如圖所示,甚至到了ISO 12800,亮部還相當清晰明確,而暗部雖有雜訊但還可接受;至於最高ISO 25600,由於暗部光線實在太少,因此細節也就明顯混淆了。

即使並非運動或生態的專業攝影者,一般人其實也經常會遇到需要使用較高ISO的場合,例如在許多教堂、博物館或禁止使用閃燈的室內及夜間活動,只要把D3的ISO調高,輕鬆就能拍出不晃動的影像。此一「高ISO,高畫質」特點,當然得歸功於Nikon D3設計團隊理性將CMOS畫素切割於1200萬而非1800萬或更高;這一點也是筆者覺得最讚賞之處。

更多內容
下回再談關於D3和D300的各項特殊功能以及周邊配件應用;最新的14-24mm F2.8變焦鏡和24-70mm F2.8變焦鏡使用報告,都將陸續在國祥coolpix網站上為大家介紹。


Nikon單眼數位相機的使用者,終於在D3觀景窗裡找回了更「開闊」的視野;
尤其搭配最新的14-24mm F2.8超廣角變焦鏡,可拍出非常有視覺張力的影像。(新竹六家,新瓦屋花鼓隊)



以「每秒9張」連拍1200萬畫素影像,無論連拍速度及對焦準確度都非常高。
Nikon D3,ISO 800,AF-C模式,最近主體對焦,AF-S 400mm F2.8D鏡頭,F2.8光圈先決,快門1/800秒。



拍攝室內體育競賽,設定於ISO 1600,依然可以得到細節非常清楚的影像,
尤其本圖水波在選手身上的清澈及厚度感,更讓筆者感受到D3的驚人威力。



將ISO調高至3200,得到1/1600秒的高速快門,而能拍出選手破水瞬間水花凝結的畫面,
彷彿手中捧著一件琉璃藝術品。



下著小雨的夜間體育競賽,光線條件實在很差,不過在愈差的環境之下,愈可看出優秀器材的性能表現。
為了避免拖累連拍速度,本圖拍攝時並未設定機身「高ISO雜訊消除」,而是以Nikon Capture NX後製消除雜訊。
Nikon D3,ISO 3200,AF-C模式,最近主體對焦,AF-S 400mm F2.8D鏡頭,F3.2減0.7級光圈先決,快門1/640秒。



明暗層次及色彩表現都非常細緻。(使用Nikon Capture NX調整)





拍攝活潑好動的鳥兒,適度調高ISO才能提高快門速度以避免主體晃動問題。
此二圖拍攝環境均為光線不佳的陰天,Nikon D3使用ISO 800所拍出的畫質依然乾淨到無可挑剔。



D3 ISO表現試拍(機身高ISO雜訊消除OFF)


在數位相機並沒有實際更換「不同感光度」感測器的情況下,調整ISO值其實有點類似強迫運算「增、減」顯影的概念。從試拍照片可看出,亮部的光線在ISO 100至12800之間都還算足夠,並沒有太多細節損失;而暗部的光線在ISO 100至6400之間都還有足夠的階調表現,到了ISO 12800可看出黑色木雕的連續調和細節略有不足;只在ISO 25600暗部實在超過了「曝光寬容」臨界點,畫質才見明顯落差。


 


國祥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事業部
台北市105南京東路三段272號2樓 TEL:(02)2778-9966 FAX:(02)2781-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