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高階單眼數位時代
Nikon D200於2006年初上市之後,以「平實價格的1000萬畫素」、「絕佳的操作感」和「拍攝流暢度」,充分滿足了專業及業餘攝影者的需求。
正當不少人開始揣測,D200會不會在兩年後以操作增強或韌體升級的D200s鞏固人氣,或是推出和D2Xs相同的1200萬畫素D200X;日本Nikon廠反倒是出人意料的,直接推出全新造型和全新功能的1200萬畫素單眼數位相機Nikon D300。
這臺相機是否能夠不辱使命,迎向已然全面開戰的「平價高階」單眼數位市場,為Nikon守疆闢土,把獨傲群雄的市佔率再衝向更高呢?或者只是「換了型號的D200升級版」?經過長時間不斷使用及測試其性能後,筆者個人認為以「平價升級版的D2X」稱呼Nikon D300絕不為過。
D2X(D2Xs)系列單眼相機,當然是許多Nikon用家的夢幻機種,但大多數非職業的攝影愛好者恐怕還是會對十餘萬的價格望之卻步,畢竟購買單眼數位相機和所有數位產品一樣,必須在有限的產品壽命期間充分考慮其「使用機會/價格」比。D300推出的第一個切入點正是「價格」,以不到D2Xs一半的訂價,卻擁有幾乎相同或甚至某些項目超越的強大功能。
高畫素、高性能表現
Nikon D300影像感測器為DX畫幅1200萬畫素CMOS,和D2X規格相同。連拍速度則在單機情況下,可以最高連拍「每秒6張」;裝上垂直把手MB-D10之後,更達到連拍「每秒8張」的高速。此一功能甚至超越了D2X的「每秒5張」連拍「或高速裁切630萬畫素,每秒8張」連拍;依照廠方資訊,D300的「每秒8張」可是毫不打折的1200萬畫素連拍。
不過由於垂直把手MB-D10尚未正式公開,日後筆者將另有實拍詳測報告。此外,D300加裝把手MB-D10後,可使用和D3、D2X相同的EN-EL4系列電池,這也整合了許多高階使用者外出拍攝時攜帶充電器和備用電池互換的方便性。
對焦系統也是D300超越D2系列之處,Nikon在D300上毫不吝嗇的使用了和D3相同的CAM3500對焦感應器搭配51點AF測距。實拍結果,即使裝用非AF-S的鏡頭拍攝運動項目,D300都能快速而精準的鎖定主體焦點。
DX畫幅的優勢
許多人不免認為,Nikon既然已有自廠生產FX畫幅CMOS的能力,為何不將此元件用在D300上呢?其實這可從兩方面來看:首先,自從1995年各大廠以APS(Advanced Photo System頭文字)畫幅為新一代「APS軟片」和「單眼數位相機」的標準共同規格以來(當年Nikon推出了第一臺單眼數位相機E2),至今早已成為單眼數位相機的消費市場主流結構,無論在機身或鏡頭製造廠,莫不以積極研發更多APS專用的器材為主要路線。
其次則是,長期以來用慣了APS器材(Nikon稱為DX畫幅)的攝影者早已體會到,此一畫幅在「望遠」和「近攝」用途上其實有更多的優勢。例如將AF-S VR 70-200mm F2.8變焦鏡裝在D300上,就等於有了135畫幅的105-300mm F2.8變焦鏡;選購D3的攝影者就得花三倍價格購入VR 300mm F2.8,才能拍得相同倍率的畫面。而D300裝上價格合宜(約三萬出頭)品質超優的Nikon AF-S 300mm F4定焦鏡,換算焦距約等於450mm F4,搭配1.4X加倍鏡更可達630mm F5.6焦距,做為拍攝鳥類等生態題材的入門鏡已足足有餘;如果是較大畫幅相機,則需使用如AF-S 500mm F4等鏡頭才能拍出同樣倍率,而其價格相差在六倍以上。
此外,使用DX畫幅單眼數位相機,在「近攝」題材上,也使得原本135畫幅1:1的放大率換算成為1.5:1,這對需要拍攝微小主題的攝影者而言,也是有極大優勢的畫幅規格。
D300的特點
除了承繼D2X的畫素和更高的連拍能力之外,在D300上新增的特點還包括有:影像感測器除塵、LV實時顯示取景、15萬次耐久碳纖維快門、CF插槽相容高速存取UDMA規格,和機身內建D-Lighting修圖及其他簡易影像處理等功能。
第一次出現在Nikon單眼數位相機上的「影像感測器除塵」,可算是D300較受到注意的功能之一,其方式為低通濾鏡振動加吸附;不過使用者應注意,所有單眼數位相機的「除塵」功能,都只對乾燥粉塵有效,並無法清除水漬,因此在溼度較大而可能出現「冷凝效應」的環境下,還是應儘量避免拆換鏡頭。
機身內建「D-Lighting修圖」及其他「影像合成」、「裁剪格放」、「縮小」、「黑白影像」、「濾鏡效果」等簡易影像處理功能,則是延續自D80、D40、D40X以來的做法,可算是把Nikon自家「Picture Project簡易修圖軟體」放進機身的善意設計,讓不想或不會使用電腦修圖者也可初步後製處理所拍影像;事實上,Nikon也將這項廣受使用者好評的設計放進了旗艦機D3韌體當中。
LV(實時顯示)功能,是D300和D3都有的新設計,可從機背螢幕即時取景,也可按押機背「AF-ON鈕」自動對焦;不過使用者應瞭解,此項如輕便數位相機透過液晶螢幕取景的方式,會有相當的time-lag(影像時間差),且對焦運算要慢許多,並不適於在一般情況下用來拍攝動態主題。
此一直接傳送感測器畫面的功能,真正的用途其實是更專業的,使用者可透過Nikon WT-4無線傳輸裝置(IEEE802.11b/g/a)或有線傳輸(100BASE-T、100BASE-TX)傳送到筆記電腦等接受端,並透過「Camera control Pro-2軟體」遙控相機拍攝,這對特殊作業環境如「生態記錄攝影」等,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
至於「15萬次耐久碳纖維快門」和「CF插槽相容UDMA新一代高速存取記憶卡」,相信會成為今後中、高階相機,甚至擴及所有單眼數位相機的標準規格。
色彩和階調表現
色彩和曝光表現上,使用D300與D2X、D200等機身搭配AF-S 17-55mm F2.8G鏡頭,選擇Adobe RGB色彩模式,對比、亮度、飽和度、色相等條件均設定為中間值,拍攝同一主題。以Nikon Capture NX(色彩空間設定為Nikon Adobe RGB 4.0.0.3000)開啟影像,可看出D300所拍影像感覺較為鮮活明亮,與D2X或D200的稍偏保守暗調有明顯區別。
此一明亮的影像表現,較似從D50延續至D80以來的討喜調子,使用過這幾款相機者應該不會陌生;顯然Nikon的色彩預設值是更往「簡單使用」的消費者需求調整了。
整體曝光特性稍偏亮調的設計,會不會在拍攝時容易曝光過度呢?實拍結果,D300的階調記錄相當豐富,在一般拍攝下並不會有過曝的情形。至於面對某些光差較大的題材(這其實是所有攝影器材都可能遇到的問題),最保險的做法還是拍攝後從機背螢幕「檢視高光調」,以確保獲得理想的曝光。
D300的ISO表現
自從Nikon廠方公佈D3規格,特別是高ISO可達6400並擴張至25600的驚人數值以來,造成極大的轟動,許多人對D300似乎也有著相同的期待。
D300的理想ISO區間為200至800;而模擬ISO 100的亮部階調損失並不明顯;ISO 1600暗部有輕微雜訊,但整體畫質還在實用範圍;ISO 3200雜訊增多;而擴張至ISO 6400的表現則已超過曝光寬容臨界值,影像暗部和中間調都明顯劣化。
不過消費者對此實在不應苛求,就筆者長時間使用Nikon器材的經驗,新一代EXPEED影像處理系統對高ISO雜訊的抑制表現,已經明顯比同畫素的D2X增強了許多。
事實上,高ISO雜訊是任何廠牌數位相機影像感測器在「提高畫素」時都會面臨的相同問題,當同樣面積的CCD或CMOS要切割為更高畫素,單位畫素的受光面積勢必縮小,因此當設定於高ISO時(亦即曝光不足,再模擬運算增亮),暗部接受光線資訊太少,當然就難以顯示清楚細節了。此點在Nikon D3上正好可明顯看出其「畫質/畫素」的絕佳平衡優勢,下回再詳談D3的超強ISO功能。
更多內容
下回再談眾人引頸期盼的Nikon超級旗艦D3各項特性及使用心得。
|